我叫徐磊,男,共青团员,1997年出生于吉林省镇赉县,2016年考入吉林大学艺术学院;2020年本科毕业后,报名参加了吉林大学第22届“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”志愿服务活动,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初级中学服务。
2020年9月14日,我踏上了奔驰西去的列车,作别了熟悉的亲人朋友,离开无比眷恋的故乡,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,来到了祖国广袤无垠且神秘的西部——新疆。
从吉林到长春,再到祖国边陲的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,一路上看着窗外广袤无垠的戈壁滩,我一直在思考:这一年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,这一年我们究竟能带来什么,这一年我们怎么样才能过得更充实、更有意义、更难忘......
来这里之前,我对支教生活有过无数次的设想和准备,无论是在内心还是在实际中都做了或多或少的准备,可事情往往都是这样,等真正发生了之后,我们才会发现很多设想和准备完全是多余的。
来到这里之后,我们发现条件比我们想象的好很多,领导、老师对我们极为热情,加上调皮可爱的同学们,这里的一切都让我们觉得很温馨、很幸福。当然,我也很有压力, 压力在于我所教的科目与所学专业有些偏差——学音乐表演专业的我被分配到了语文组,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很紧张,但因为学校语文教师紧缺,我不得不“临危受命”。在语文组教师和援疆老师的帮助下,我开始观摩、旁听、试讲,最终克服了教学上的重重困难,真正成为了一名初中一、二年级的语文老师。
在此期间,我上了“我为什么而活着”、“黄河颂”两节教研课,多次与老师们集体备课、相互听课、相互探讨和交流,从中吸取教学经验,取长补短,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。我时刻不忘用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,平时主动与其他援疆老师交流,虚心向他们学习、求教宝贵的经验。
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,我们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、民族习惯、生活习惯、饮食习惯以及气候条件等。这里是少数民族集聚地,有哈萨克族、回族、维吾尔族、蒙古族(图瓦人)等。我的班级多数为牧民家的孩子,个别同学从小受民族语言环境的影响,普通话说得不是很标准,语文学习的基础也相对薄弱一些,于是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在课堂上要畅所欲言,运用普通话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大声地说出来,把话说完整,说明白。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,我带领学生们开展了各种语文课外活动,写日记、读课外书、写读后感、进行诗朗诵、古诗诵读......指导孩子们做摘抄笔记,通过好词、好句和美文方面的积累,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。我还自己买来本子、铅笔、橡皮等各种学习用品奖励那些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孩子。渐渐地,孩子们更爱读书了,会读书了,普通话水平也提高了一大截。伴随着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,时间也来到了第二学期的暑假,放假之前我给孩子们做了VCR,记录了他们这学期的成长点滴,下课后我与孩子们相互道别......临走时孩子们说:“徐老师以后一定要回来看看我们。”我说:“一定的!”
结束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后,我又回到了大学校园,此刻我已是一名一年级的研究生。回想当初选择支教团时,我是被那句歌词深深打动了:“到西部去,到基层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!到西部去,到基层去,投入时代的洪流中,打造一个新世纪!”能走进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个大家庭,我是幸运的,无怨无悔。这一年注定会给我的人生增添很多色彩,支教生活所焕发的光芒将照亮我今后的人生道路。